安徽:“十四五”新建3座、续建12座、扩建1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分类】
超313万户居民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与合肥市一样,当前,铜陵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正在扎实推进,其余14个地级市垃圾分类工作也已全面展开。目前,全省共建有分类投放收集点42357个,已有4778个小区、313.9万户居民以及2129所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转运】
鼓励建设兼具分类与回收功能的设施
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前的重要一环,转运工作如今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3866座,生活垃圾日转运能力达到80254吨。
其中,地级市转运站645座,日转运能力36468吨;县城转运站350座,日转运能力18733吨;乡镇转运站2871座,日转运能力25053吨。
“从全省来看,现有生活垃圾的收运体系还难以全面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一方面,分类投放收集设备及分类运输设备不足,“先分后混”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还有断点、堵点。
除了规范垃圾分类投放方式,科学设置分类收集设施,今后,全省还将加强对现有转运站压缩站升级改造,统筹规划布局转运站点,提高分类收集转运效率,鼓励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转运设施。
【处理】
“十四五”末全省日焚烧处理能力48650吨
生活垃圾焚烧后不仅减量,还能为千家万户送去清洁的电能。到去年底,全省投入运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6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5.05万吨/日。
其中,焚烧设施40座,设计日处理能力3.16万吨,焚烧能力占比62.5%;填埋设施52座,设计日处理能力1.72万吨,其他(水泥窑协同焚烧)4座,设计日处理能力0.17万吨。
虽然全省设市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100%,但是现有的填埋设施运营及环境管理问题也日益显现。比如,部分存量填埋场库容渐满、服务年限到期,环保、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渗滤液处理能力不足、防渗系统薄弱、日常作业不规范等环境隐患突出。
接下来的几年,全省将按照适度超前、区域联动、统筹建设、设施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垃圾处理体系。
【厨余】
拟新增19个“大胃王” 每天多“吃”1890吨
12月1日,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发电并网一次成功,标志着安徽首个厨余垃圾沼气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24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对全省节能减排具有示范意义。
目前,全省16个地级市中,已有合肥、芜湖、淮北、铜陵、淮南、马鞍山、黄山、蚌埠、安庆、亳州、六安共11个市建成运行了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累计日处理能力达2195吨。但是,从全省来看,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一定缺口。
除了上述11个地级市以外,其他市、县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尚不能单独处理,直接导致地方垃圾分类工作难以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效果不佳,处理后的肥料、饲料消纳途径存在障碍,或存在沼气综合利用率偏低现象。
下一步,全省将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厨余垃圾全链条、整体性处置利用体系;鼓励社会专业公司参与运营。
【可回收】
统筹建设可回收物集散场地和分拣中心
废玻璃类、废木质类、废软包装类、废塑料……生活垃圾当中,有不少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除了市民自己进行分类之后,规模化的回收利用效果更好。
接下来,安徽将积极借鉴省外尤其是沪苏浙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统筹规划建设可回收物集散场地和分拣处理中心,推动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投资】
城镇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超166亿元
“十四五”期间,全省城镇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投资约166.4亿元。其中,焚烧新建、续建与改造投资约114.6亿元,餐厨处理设施新建与续建投资约21.8亿元,存量垃圾设施投资约30亿元。
这些钱要从哪里来?安徽省提出,城镇环卫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地方为主。接下来,全省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镇环卫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利用银行贷款、外国政府或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
除了征收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专项用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今后,省直相关部门也将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