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观点|杜祥琬院士:生物质能技术模式创新开启绿色革命新篇章

导读:2025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强调在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生物质能将提供稳定、连续、易操作的能源供给,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固、液、气多形态协同供能的非化石能源,正通过技术模式创新开启绿色革命新篇章

 

410日,以“绿色征程、创新驱动、赋能未来”为主题的“2025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在京盛大召开。杜祥琬院士在《提高生物质能创新发展的战略地位》主旨演讲中强调,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多种形态对能源系统做出贡献的非化石能源,在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生物质能将提供稳定、连续、易操作的能源供给,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此外,生物质还具有重要的非能源化利用价值。作为肥料使用是生物质利用的重要方向。我国中东部地区长期倡西电东送,但实际上更应该优先发展东部身边来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质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杜院士指出,相较于风电、光伏的间歇性特征,生物质能的独特优势在于形态灵活性与供能稳定性。生物质能通过固体成型燃料、液体生物油、沼气发电等多形态协同应用,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稳定基荷。生物质能除作为发电和供热外,还可通过气化合成、生物发酵等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在液体燃料方面,可生产生物质油、纤维素乙醇及生物航空燃油,直接替代石油基原料;在气体燃料方面,可通过气化技术生产沼气和合成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造有机化学品这一方向至关重要,既能替代化石燃料制造,又能推动生物基经济发展。

 

杜祥琬院士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四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创新模式:

一、多元全产业链利用模式。河南兰考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挖掘生物质能潜力,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等,实现了生物质能的高效能源化利用,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蓝本。

二、分布式清洁利用模式。鉴于生物质资源分散、收集难度大的固有特性,安阳秸秆成型工程开创了“分散收集、就近加工”的全新模式。通过合理布局收集点和加工设施,成功解决了资源收集难题,不仅降低了收集成本,还大幅提升了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共生模式。河南濮阳构建“秸秆-沼气-有机肥-生态种植”的农能耦合体系。该模式利用沼气工程连接种养殖业,沼渣沼液替代化肥使用,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土壤改良-农产品增值”的良性循环。

四、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北京平谷“生态桥”工程创新“液体燃料→高价值化学品”路径,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此举不仅为农民增收,还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逐步修复土壤生态,提升环境质量。另外,河南省南阳天冠集团则以分散原料收集为起点,通过集中化工业加工,构建了涵盖发电、沼气、生物乙醇的成熟模式,全面拓展生物质能工业应用。

 

杜院士强调,生物质能利用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以秸秆资源为例,若以1亿吨秸秆为基数,按90%的收集率、200/吨的成本计算,潜在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不仅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有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创建时间:2025-04-17 16:26
< 返回
首页    新闻资讯    协会动态    大咖观点|杜祥琬院士:生物质能技术模式创新开启绿色革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