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CER价格就应该高于碳配额!
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6.3亿吨,成交额超过430亿元人民币,充分体现了碳市场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碳市场内部的价格机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2025年4月,根据相关数据,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中间价首次达到90.50元/吨,高于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中间价87.05元/吨。这一现象不仅标志着碳市场内部价格结构的变化,也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市场参与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CEA与CCER作为碳市场中的两种核心工具,其功能定位和市场属性存在显著差异。CEA是政府分配给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具有强制性履约属性,而CCER则是通过实施减排项目获得的自愿减排量,主要用于抵消部分CEA履约义务。从市场实践来看,CEA更多体现为短期许可证性质,其价格波动受政策调整和履约周期影响较大;而CCER则因其长期资产属性和灵活性,在市场中逐渐展现出更高的价值认可度。例如,普华永道在其分析中指出,CCER重启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碳市场的活跃度,并有助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优化。
简而言之,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CCER价格高于CEA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市场机制、政策导向以及国际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配额CEA是有瑕疵的资产
碳排放配额(CEA)作为中国强制性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初衷是通过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然而,CEA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的有效期短、发放规则变动风险以及许可证属性等局限性,使其难以完全满足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需求。
首先,CEA的有效期问题显著制约了其作为长期资产的价值。根据《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CEA的有效期限通常与履约周期挂钩,且不允许无限期持有,控排企业需在履约期内完成配额清缴,未使用的配额可能被政府回收或注销。这种短期有效的设计虽然有助于推动企业及时履约,但也导致CEA无法形成稳定的长期价值预期。相比之下,欧盟碳市场的配额(EUAs)自2013年起便具备无限期有效属性,仅对特定发行年份进行标记,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长的时间窗口以评估和管理碳资产价值。因此,CEA的有效期限制使其在市场中的流动性及吸引力大打折扣。
其次,CEA的发放规则存在较大的政策变动风险。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总量设定以及履约要求等关键参数由政府部门主导制定,并可能因政策调整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2024年初,国务院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配额分配方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更多基于行业基准线的动态调整机制。这种规则的频繁变动不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合规成本,还可能导致碳价波动加剧,削弱投资者对CEA的信心。此外,由于CEA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许可工具,其供给量受政府调控的影响较大,这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参与者面临的不确定性。
最后,CEA的许可证属性决定了其功能定位主要服务于短期履约需求,而非长期资产增值。作为一种行政许可工具,CEA的核心作用在于为企业提供合法排放的权利,而非创造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这种属性使得CEA的价格波动更多地受到履约周期、政策调整以及短期供需关系的影响,而非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例如,当履约期临近时,CEA价格往往会出现明显上涨;而在履约期结束后,价格则可能迅速回落。这种周期性波动特征表明,CEA并未真正形成稳定的投资价值,而是更多地扮演着一种短期合规工具的角色。
综上所述,CEA的有效期短、发放规则变动风险以及许可证属性等局限性,使其难以满足市场对长期碳资产的需求。这些特点不仅限制了CEA的价格表现,也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提供了更高的溢价空间。在未来,如何优化CEA的设计以增强其长期价值属性,将是完善中国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课题之一。
CCER相对具有长期资产属性
CCER作为中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期资产属性在市场中逐渐显现。这种属性主要体现在CCER的长期性、市场认可度以及资产价值上,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CCER价格高于CEA碳配额的合理性。
首先,CCER具有显著的长期性特征。与CEA不同,CCER项目一旦通过审批并完成减排量核证,其产生的减排量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持续交易。根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CCER项目的有效期通常为6年或10年,部分优质项目甚至可以延长至20年。这意味着CCER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碳排放抵消需求,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碳资产储备。相比之下,CEA的使用期限仅限于当年或下一个履约周期,其短期许可证属性限制了其作为长期资产的价值。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CCER具备更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次,CCER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长期资产地位。随着中国碳市场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认识到CCER的价值,并将其纳入自身的碳中和战略。例如,电力、钢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已将CCER视为降低履约成本的有效手段。同时,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到CCER市场中,通过开发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CCER的流动性提升。据研究显示,2024年上海碳市场的CCER交易价格已达到40-60元/吨,远高于同期CEA的价格水平。这一现象表明,市场对CCER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其作为优质碳资产的地位日益稳固。
最后,CCER的资产价值在多个层面得到体现。一方面,CCER项目本身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CCER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这使得其价格更能反映真实的碳减排成本。此外,CCER还可以与其他绿色金融工具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选择。例如,通过B-S期权定价模型评估CCER项目的可行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碳资产管理决策。综上所述,CCER的长期资产属性不仅体现在其时间跨度上,更在于其市场认可度和资产价值的多重支撑,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CCER价格高于CEA碳配额的合理性。
CCER有机会参与国际碳市场增加了其政治价值预期
国际碳市场的实践为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分析国际碳市场中CCER的实践经验及其认可度,可以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CCER作为一种创新的碳抵消机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碳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以国家备案和注册系统的形式进行交易,这种机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例如,2025年3月6日,中国自愿碳市场迎来了关键节点,自2017年暂停以来首次发行新的中国认证减排量(CCER)信用额度。九个离岸风能和太阳能热项目获得了948万吨的CCERs,这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在自愿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国际视角来看,CCER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重视,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获得认可。根据国际碳市场更新报告,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24%的温室气体排放被碳定价机制覆盖,通过这些机制筹集的资金达到104亿美元。双边协议和试点项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显示出国际合作在碳市场领域的深化趋势。这种国际合作为CCER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
对中国碳市场的启示在于,应充分利用CCER的长期资产属性,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首先,中国需要完善CCER的生成、审核和交易流程,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从而增强国际市场对CCER的认可度。其次,通过参与国际碳市场合作,如《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可以促进CCER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使用。最后,中国应继续推动碳市场的制度创新,包括引入更多元化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以实现碳价格的有效发现和资源配置优化。
综上所述,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和实践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强化CCER的市场地位和功能,中国可以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推动国内碳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CCER价格较高是碳达峰转向碳中和的风向标
中国碳市场中,CCER价格高于CEA碳配额的现象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从市场机制和政策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价格差异反映了两种工具在功能定位、市场属性以及长期价值上的本质区别。首先,CCER作为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碳信用,具备更强的长期资产属性。根据相关研究显示,CCER的价格波动往往受到项目质量、技术先进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其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资产价值。相比之下,CEA作为强制性碳排放配额,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短期许可证性质的工具,其价格主要由政策约束力和履约需求驱动,因此在市场中的表现更倾向于反映短期内的供需平衡。
进一步分析可知,CCER价格高于CEA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CCER项目的开发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其额外性和真实性,这使得CCER在市场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稀缺性。例如,在2025年3月6日,中国重启了CCER市场的首次发行,九个高质量的风电和太阳能热项目获得了总计9.48百万吨的CCER额度。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要求,还为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减排量来源,从而推动了CCER价格的稳步上升。另一方面,CEA的价格形成机制则更多依赖于政策调控和履约周期内的供需关系,其价格波动可能受到政策调整、企业履约压力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CCER显然更具吸引力。
基于上述分析,对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应进一步完善CCER市场的制度框架,明确项目开发标准和审批流程,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需合理设定CCER在碳市场中的使用比例和抵消规则,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工具导致市场失衡。此外,政策制定者还需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的对接,探索建立国际化的CCER交易机制,以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全球影响力。例如,可以借鉴欧盟碳市场的经验,通过引入更多的自愿减排项目类型和技术创新手段,丰富市场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活力。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应充分认识到CCER的长期资产属性,将其纳入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之中。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高质量CCER项目的开发和投资,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碳信用收益,还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绿色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企业还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市场趋势,灵活调整自身的碳资产管理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和市场风险。此外,市场参与者还应注重培养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团队,提升自身在碳市场中的竞争力。总之,CCER价格高于CEA的现象不仅体现了市场对高质量减排项目的认可,也为未来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