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全面反映我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情况,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我国碳足迹工作的实践和成效

报告回顾了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抓牢规则标准、因子数据“两大基石”,同步搭建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三项制度”,列出22项具体任务,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政策、金融、贸易等多维支撑,被称作碳足迹工作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标准与数据“双基石”初步成型
标准体系:发布国家通用标准GB/T24067-2024,已落地6项产品国标、67项国标立项、100余项团体标准。
因子体系:首次发布2023年全国及分类型电力碳足迹因子(全国均值0.6205kgCO₂e/kWh),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产品因子模块已建成并收录6000余条电子电气背景数据。
标识认证与披露试点全面启动
25个省区市、涵盖锂电池、光伏、钢铁、电子电器等行业的首批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公布,并出台《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
1000+上市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150+已披露范围三排放,金融监管层同步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与上市公司ESG报告指引。
金融与场景应用创新加速
绿色信贷利率直接与产品碳足迹挂钩的“碳数贷”“碳足迹挂钩贷款”在上海、武汉、吉林等地落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业绿色发展”专区已为2136家企业撮合融资1119亿元。同时,电商平台“88碳账户”“青绿计划”将碳足迹标签纳入消费者端选购环节,拓展了低碳消费场景。
国际互信与规则对接迈出关键步伐
通过世贸组织、APEC、G20等多边平台就CBAM、电池碳足迹等议题系统表达中国关切并提出建议,稳步提升规则互认度。
国内机构牵头或参与27项国际标准提案,10余项“双碳”国际标准已进入制定流程。
能力建设全方位强化
人才:46门碳足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828门在线课程,796个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已落地。
计量:发布《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2024)》等政策,构建完整计量溯源链;团体标准T/CMACC198-2024、CC199-2024统一数据质量与计量器具要求。
数据安全: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将碳足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纳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布局。
地方与行业先行先试形成示范矩阵
浙江围绕纺织、锂电池等优势链条自建数据库与团标;粤港澳大湾区启动标识互认;江苏、甘肃、宁夏等省份出台本地工作方案,形成分阶段、点面结合的“管理格局”。
2025-2028展望:夯规则、筑数据、强制度、拓互认
报告提出三年内补齐重点产品核算标准、绘制上游因子图谱、完善标识分级与信息披露制度,并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推进因子及标准国际认可,实现“数可用、规可循、信可达”的碳足迹生态。

以下是新闻原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并牵头推进工作落实,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情况,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我国碳足迹工作的实践和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进展报告》),并于2025年“全国低碳日”(6月25日)正式发布。《进展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以来各部门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工作进展,从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介绍相关工作成效,并对未来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作出展望。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加快研究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持续推进《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创建时间:2025-06-26 10:38
< 返回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