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分论坛成功举办

12月7日,2021(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分论一: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分论坛盛大开幕。为响应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分论坛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本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联合主办,以“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为主题。

 
本次论坛由国内知名学者和企业领导共同参与,出席的主要学者有山东大学董玉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汉平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吴幼青教授及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英江,维美德中国公司销售经理胡锦欣等社会各界企业家。

袁英江作为分论坛主持人对本次论坛致以最诚挚的祝福。袁英江表示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是对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技术及商业运行模式的探讨。生物质能在过去一直没有受到资本的特别追捧,近年来生物质气化技术得到了进步,商业化运作提上日程。尤其是乡村振兴和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投资风向未来将转入生物质能产业。

 

首先进行发言的是山东大学董玉平教授。有机固废生物质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同样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但因为难处理对环境有危害。董玉平教授认为从综合考虑来看,生物质热解气化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有机固废气化具有清洁高效经济广泛产物多元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运用。董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案例、气化技术和特点。同时介绍了山东大学气化技术成果,展示了气化热电联产,气化成型燃料规模化、标准化的商业体系。此外,提出了生物质气化集成技术模式的探讨。

 

接下来演讲的是维美德中国公司销售经理胡锦欣。

胡锦欣经理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技术经验创新,维美德公司注重造纸与制浆工艺领域,技术迭代升级。胡经理还分享了公司的生物质气化耦合技术方案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包括气化热电联产及气化锅炉业务,以及维美德技术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

 

华东理工大学吴幼青教授就生物质气化发展途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吴幼青教授认为,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和中国的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不匹配,因此,能源需求仍旧旺盛。基于此提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双碳目标。吴教授指出,目前生物质能成本仍旧高企,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力面临挑战。基于此,吴教授提出生物质气化发展路径,气化市场前景广阔,包括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制氢及含碳灰渣高值化利用。

 

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皓明先生介绍了当前生物质气化多联产乡镇及村级规模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内生物质利用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解决生物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痛点的相关方案,如分布式和多联产方式。并针对生物质气化存在问题,如焦油处理,废水、废渣排放问题、气化效率低等问题,提出技术方案,并表示已有相关专利技术。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李益瑞先生对生物质气化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技术交流。李益瑞先生认为生物质气化后可得到活性炭、电力、蒸汽及合成天然气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具有低污染和原料高适用性等特点。另外就德博公司生物质气化制备天然气和生物炭的技术进行了交流,并对技术成果进行展示。

 

华中科技大学陈汉平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任重道远,因此我国需要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认为只有生物质才能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负碳排放,生物质有总量大,环境友好和兼容性强的特点,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热解是生物质高效转化和高值化利用重要技术之一,同时介绍生物质负碳利用技术途径。陈汉平教授认为未来生物质气化趋势朝着多元化、清洁化、模块化、分布式和智能化发展。

 

新奥生物质能(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孔德柱先生回顾了当前主流生物质技术如锅炉直燃、气化和热解技术特点,同时介绍当前新奥公司在热解领域的应用模式,重新定义了“零碳工厂模式。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生物质能作为可替代化石能源的低碳、环保绿色能源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此外,生物质在乡村振兴方面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气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生物质气化多联产项目在未来神州大地上必定能以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之势。

 

 
创建时间:2021-12-07 06:10
< 返回
首页    往届回顾    生物质热解气化多联产分论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