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新时代生物能源的变与不变(上)

 

文章导读

 

近期,国家陆续公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能源、新能源、农村能源、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期间笔者接到众多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投资机构电话、邮件,咨询有关生物质能产业当今及未来发展问题,甚至个别企业存在焦虑悲观心态。生物质能产业界需要对行业发展有一个系统、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以便调整企业经营思路,适应新发展阶段国家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新要求、新期待。结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经济、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新发展理念,笔者谈谈新阶段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思路,供业内人士参考,欢迎业界朋友“拍砖”。

 

 
 

01

存在突出问题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统计,截止2021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3798万千瓦,年发电量1637亿千瓦时;生物质清洁供热超3亿吉焦,其中,供暖面积超3亿平米;年产生物天然气(含沼气)3亿方;年产生物液体燃料402万吨。年消纳各类有机废弃物4.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8亿吨。粗略统计,我国各类有机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超5亿吨标煤,当前利用率仅为12%,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诸多问题。

现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生物能源仍以发电利用为主,非电利用为辅。由于生物质发电项目运营主要依靠售电收入,盈利模式单一。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缺口不断扩大,电价补贴拖欠严重,再叠加补贴退坡政策影响,生物质发电行业举步维艰,特别是燃料成本占其运营成本60%以上的农林生物质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更是雪上加霜。
生态环境价值实现机制缺失。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主要是以处理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能源是其第二属性。而现有的生物能源政策更多的是支持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没有充分体现其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更没有建立起生物能源生态环境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仅靠能源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其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一头沉”。由于有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的支持,我国生物质发电利用已成规模,截止2021年底装机容量3798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而生物能源非电利用(清洁供热、生物燃气、液体燃料)仍处于“小打小闹”、碎片化、起步期发展阶段,生物质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相较风电、光伏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长,投资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产业聚集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导致行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

 

 

02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的实施。实现“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一场高碳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全面转型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将会触及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生物能源是全球公认的零碳能源(某些应用场景下甚至是负碳排放),2030年其对我国减碳贡献量预计在9亿吨左右,2060年预计在20亿吨左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乡村振兴的最基本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发展生物能源不仅能够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能源转型等农村发展问题,而且可以为农村经济寻找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的农村居民,既是清洁能源的消费者,更是绿色低碳能源的生产者和城镇清洁用能的供给者。
生物经济已纳入国家战略。生物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十四五”我国已将生物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被列为生物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后续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与生物能源相关的行动方案、示范工程和配套政策。
(二)面临挑战
商业模式的变革。原有以产售能源(电、热、气、油等)商品为核心的盈利模式,因市场竞争力较弱,已不能适应新阶段能源市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新能力的提升。生物能源的高附加值和低成本利用(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是基于企业与行业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破解行业存在的创新不足短板,需要政府、社会、行业和企业共同去“求解”。
支持政策的完善。原有以促进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生物能源的发展要求。生物能源的生态环境价值多元化实现路径亟需通过政策优化完善来建立。
体制机制的优化。生物能源产业链较长,从收储、预处理、能源生产、能源销售、终端消费,到副产品生产销售利用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从顶层设计层面理顺部门间的管理权责和高效协同,对生物能源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03

新阶段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产业需要从“有没有(由小到大)”向“好不好(由弱到强)”转变。首先,生物质能产业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能源产品及其副产品附加值;其二,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依靠内生动力,自我滚动发展,自我创新发展;其三,要逐步适应可再生能源补贴退坡的新形势。其四,产业结构要均衡发展,发电、非电利用齐头并进,多能互补,协同融合发展。

市场化发展。生物能源作为能源产品的一个品类,需要逐步参与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生物能源的开发规模、消纳比例、技术路径等,也需要建立在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基础之上。
实现生态价值。生物能源区别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最大特点,是其蕴含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海量城乡有机废弃物,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刚性需求)和民生价值(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构建农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业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民生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和多元化兑现途径。
 
 

04

生物质能产业的“三变一不变”

认识观念的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的期待,新发展阶段,各类城乡有机废弃物,特别是农村有机废弃物不是有钱就处理,没钱就弃之,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在刚需,是公益工程和民生事业,各级政府需要肩负起这份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把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作为当地环境基础设施去规划、建设和监管。只要整个社会对发展生物能源的认识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它的“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商业模式的转变。为了更好体现生物能源的生态能源价值和民生属性,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以传统“售能”盈利模式逐步转变为“生态价值+售能”模式。生态价值包括废物处置费(如生活垃圾处理费、农业废物处理费、污水处理费、工业废物处理费等)、碳市场交易、绿证交易、排污权交易、用能权交易、能源消费总量抵消等。其中,“废物处置费+售能”模式是生物能源项目盈利的核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能体现生态能源的“生态价值”,同时又能使生物能源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模式推行的最大难点主要集中于农林剩余物领域,一是农林剩余物可多元化利用,二是“固废处置费”的出处问题。笔者认为,农林剩余物可作为资源优先农用(饲料、肥料、基料),其次是资源化(工业原料)利用,最后不能利用且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危害的部分可作为有机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利用。关于农业废弃物处置费的来源问题,由于粮食是国家战略物资,为了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其废弃物处置费建议纳入当地财政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 

发展方式的转变。新阶段生物能源在市场化方面将需要有新的突破,可概括为“两头市场化”。一头是生态补偿(主要是废物处置费)的市场化竞争,另一头是生物能源(热、电、气、油)或固废资源化利用产品(如有机肥、土壤基质或土壤改良剂等)的多维度(同类商品间、不同商品间、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间、可再生能源内部间,等等)市场竞争。简而言之,通过充分的“两头竞争”,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降低整个有机废物处置及循环再利用的社会成本。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产业的初心使命不能变。发展生物能源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海量有机废弃物,其次才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这个定位是由我国的实际国情所决定。其一,合理科学妥善处置城乡有机废弃物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质量的刚性需求。其二,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严重缺水,人均耕地面积1.5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007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能源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发展底线。这就要求生物质原料主要以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农林剩余物、有机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市政污水污泥、果蔬垃圾、工业有机废渣废液等)为主,能源作物或能源林木为辅。(研究机构: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   电话:010-68528159)

 

相关阅读:《新时代生物能源的变与不变(下)》

 

 

 
创建时间:2022-06-17 16:42
< 返回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产业研究】新时代生物能源的变与不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