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 红杉中国发布《2023非粮生物质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结构解读》
2023 年 1 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非粮生物质主要包括木薯等淀粉类经济作物、木质纤维素(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薪炭林)等不是以粮食作为原材料的生物质资源。中国年产各类非粮生物质资源超过 35 亿吨,其中农业废弃物 9.6 亿吨、林业废弃物 3.5 亿吨,产量巨大且性质稳定,理论上是生物质资源利用中避免粮食消耗的最佳替代品。
非粮生物质开发作为串联生物制造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向上促进农业废弃利用、边际土地开发、农业育种;向下推动生物制造降本增效,助力生物基材料能源规模扩张。
站在中国生物经济、生物制造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升级节点,红杉中国联合DeepTech、水木络绎,正式发布《 2023 非粮生物质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结构解读》报告——聚焦非粮生物质开发关键技术,重点关注非粮生物质高效糖化、非粮生物质综合利用、酶与工业菌种开发,以及由非粮生物质利用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

文末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碳源迭代
非粮生物质引领大规模生物制造
产业浪潮已至

图丨全球生物质资源供应(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能源作物:包括常规能源作物、粮食能源作物和短周期木本作物*废物和残留物:包括农业残留物、食品加工、工业和城市废物流、林业和木材加工残留物
横跨 20 年,全球生物质产业政策支持全面展开
图丨中国生物质产业部分支持政策(来源:公开资料、DeepTech)
-
以粮食作物、淀粉为原料:现阶段主要原料,存在突出的“与粮争地”问题,长期大量用作发酵碳源可能造成粮食短缺 -
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淀粉类经济作物、木质纤维素、有机生活垃圾等替代传统碳源
-
以无机碳源为原料:需要特殊菌种开发,对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待深入,尚未大规模产业化
图丨非粮生物质开发途径(来源:DeepTech)
技术进化
产业链关键环节全覆盖
蜕变一触即发

图丨非粮生物质高效开发技术路线(来源:DeepTech)
源头:边际土地开发是扩大生物碳源的有效途径
上游:秸秆收储运规模化困难,糖平台原料未来可期
图丨粮食作物与秸秆主要成分含量(来源:DeepTech)
中游:4 大技术难点突破助力大规模应用
①高效糖化:多重策略预处理与纤维素酶改造

图丨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过程(来源:DeepTech)
②除抑制物:原位脱毒成为绿色解决方案
③解碳阻遏:混菌、多联、碳共利用是有效技术手段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除葡萄糖(C6)外还存在大量的木糖、阿拉伯糖等五碳糖(C5),然而许多生产用菌株在利用混合糖进行发酵时却无法利用其中的五碳糖。有些菌株虽可利用五碳糖但在代谢时存在碳代谢阻遏作用。解决碳阻遏可以通过混菌发酵利用 C5、C6 利用共培养微生物种间的协同代谢、诱导作用、基因转移及种间群体感应等,使发酵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秸秆预处理后优先利用 C5,以达到最终糖化液中降低 C5 的目的;或对菌株进行理性改造与设计,重构代谢途径,获得秸秆发酵能力较强的工程菌株。
④综合开发:高效菌种开发,建立技术壁垒

图丨核心菌种突破的关键技术(来源:DeepTech)
下游:非粮生物质赋能高效开发产品
产业进化
把握 10 倍速增长机遇
创新突破奇点
降本——非粮生物质开发提升生物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扩张——非粮生物质助力生物制造打破规模壁垒
提速——合成生物学正在加速重构生物制造产业
聚集——中国正在形成非粮生物质开发分布式聚集区

表丨部分生物质资源开发政策(来源:公开信息、DeepTech)

图丨中国非粮生物质开发的部分企业图谱(来源:公开信息)
生物制造未来已来
追寻产业变革
新入局参与者的创新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