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欧盟新电池法强制要求披露碳足迹!
2023年6月14日,欧洲议会以587票赞成、9票反对、2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也被称为“欧盟新电池法”。按照立法流程,该法规需经欧盟理事会的批准,在欧盟官方公告上发布,并在20天后生效。
《新电池法》在2020年由欧盟委员会最初提出,旨在规范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和回收。根据该法规,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
一
新电池法的主要内容



除了上述罗列的重点内容之外,新电池法还提出了有害物质限定、性能和耐用性要求、固定式储能安全要求和符合性评估等规定。
二
中国电池企业在绿色
贸易壁垒下的产业链之困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中已夺取超过六成份额,且优势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确实也有不少问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总监抄佩佩告诉记者,“在碳中和愿景下,我国动力电池产品出口成本将持续升高,未来动力电池产品出口碳成本将达27元—100元/千瓦时,全产业出口碳成本将接近百亿元。”
根据欧盟之前的相关草案,预计“强制性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在明年7月1日实施,而且之后会有碳足迹分类及阈值限制。可以预见,欧盟新电池法中的碳足迹和数字电池护照对中国电池企业将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在技术方面,供应链的碳管理要求整个产业的每一环都清晰,精确,并且可追溯。从采矿到原料,再到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电池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企业都要被纳入到碳管理系统之下。而实际上,由于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内容复杂,供应链又缺乏数字化工具,电池回收技术和运营管理也不完善,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在规则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碳排放管理还面临政策不明确、企业动力不足、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等一系列问题。
三
如何应对产业链之困?
低碳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制约中国贸易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未来也将成为锂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作为全球电池产业链链主,我国电池企业应该抢先布局,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能力,将管理对象从使用阶段碳排放向全产业链碳排放过渡,才能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对全产业链进行碳管理,首先要摸清各环节碳排放的现状。产业链上的企业要计算出自己产品的碳足迹,并设置相应的减排目标。然后通过可再生能源、材料回收等方向寻找可行的减排措施,或是通过新技术、新型金融工具等探索全新的解决方案。最后向管理机构和公众披露碳足迹和减排进展。在低碳已逐渐成为新的产业竞争点时,披露碳足迹也有利于企业吸引投资和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