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方案原文如下:
专栏1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技术 |
|
专栏2 工业领域低碳零碳技术 |
|
专栏3 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 |
|
专栏4 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
碳汇核算与监测技术。研发基于卫星实地观测的生态系统碳汇关键参数确定和计量技术、地面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基于大数据融合的碳汇模拟技术,建立海洋碳汇观测方案与核算标准,研究海底咸水层封存监测技术。
|
专栏5 前沿低碳技术 |
新能源材料。依托中航锂电、海辰新能源、厦门时代等重点企业,发展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钴酸锂、石墨烯基导电剂等新能源电池正极相关材料。积极推动高校院所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发展硅负极材料、石墨烯改性、电池隔膜等相关材料技术。鼓励传统优势高分子、铝箔、膜材料企业转型发展,推出铝塑膜、电池箔、电池盒等锂离子动力电池配套材料。突破新型高稳定高催化性低铂阴极薄膜量产工艺,研发储氢容器关键材料。
|
专栏6 低碳零碳技术示范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
|
专栏7 厦门市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技术体系 |
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开展能源与非能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测方法、模型、数据库和平台研究,研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途径,开展不同减排路径的社会经济综合影响分析,落实符合厦门市实际情况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
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围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与交通、负碳等重点领域,研究碳中和技术图谱、关键技术,制订厦门市不同阶段科技部署重点和任务清单。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对健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的支撑保障,加强先进碳排放测量和计量方法应用,开发园区和重点行业等层面碳排放核算和计量规范,研究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全生命周期排放的方法,构建面向居民的碳积分方法体系等。 低碳发展研究与决策支持平台。开发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碳排放综合决策支持平台,为城市碳排放目标管理与预警响应提供支撑。推广以电力大数据融合链接煤、油、气、热等其他各类能源消费数据,建立专业模型绘制电碳生态地图,通过“电-碳-能”数据链条,对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水平及节能增效水平进行精准计量评估。 |
专栏8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和人才 |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与服务支持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动投入,扩大科技研发资金来源,确保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示范工程资金投入。持续扩大“无需申报、直接兑现”惠企政策范围,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研发投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后补助、奖励、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保障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实验室体系。聚焦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海洋碳汇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整合优势单位积极争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点实验室。推进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低碳实验室提质升级。支持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清华海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协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清洁冶金与资源再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联合产业链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共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清华海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升级。支持企业建立规范化研发机构,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
专栏9 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 |
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专注于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专业型孵化载体,鼓励科研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创业式转化。 遴选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登记企业中,按照“低碳”“零碳”“负碳”分类筛选和发布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促进技术、金融等要素市场对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科技企业集聚。支持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基础好的各类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
专栏10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2月4日印发
来源:厦门市科学技术局